2025-04-23
锂电池热失控堪称锂电池领域的“定时炸弹”,是电池内部放热反应失去控制而引发的灾难性事件。一旦触发,最直观的表现便是电池温度如火箭发射般急剧攀升,同时伴随着气体的爆发性释放,场面极其震撼。而在极端情况下,热失控还会引发燃烧甚至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因锂电池热失控引发的事故同比增长了18%,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令人痛心的案例。从马路上突然自燃的电动汽车,到火光冲天的储能电站起火事故,这些悲剧的核心诱因都指向了热失控。
从本质上讲,锂电池热失控是电池在受到热、电、机械等各种滥用情况时,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链式反应的结果。当电池遭遇这些异常情况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电池内部的SEI膜,它会发生分解。SEI膜可是电池内部的“保护屏障”,它的分解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电解液开始氧化,电极材料也逐渐崩溃。这些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又会进一步加剧反应的进行,形成一个可怕的“温度升高-反应加剧-温度再升高”的正反馈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电池内部的温度会越来越高,反应也会越来越剧烈,最终导致热失控的发生。
电滥用:在电池使用过程中,电滥用是一个常见且危险的情况。过充就是电滥用的典型表现之一。当电池过充时,锂离子会在负极表面不断沉积,最终形成锂枝晶。这些锂枝晶就像一根根尖锐的针,随着它们的不断生长,很容易刺穿隔膜,从而造成电池内部短路。一旦短路发生,电池内部就会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焦耳热,这些热量会迅速提高电池的温度,为热失控埋下隐患。而过放同样危险,在过放过程中,铜集流体可能会发生氧化,这会破坏电池的内部结构,也容易引发内部短路,进而导致热失控。
热滥用:锂电池对环境温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当环境温度超过60℃,或者电池的散热系统失效时,热滥用就可能发生。在高温环境下,电解液中的关键成分LiPF6在120℃以上就会开始分解,并释放出剧毒的PF5气体。这不仅会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更糟糕的是,它会进一步加剧电池内部的温度升高。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电池内部的各种化学反应会变得更加剧烈,最终引发热失控。
机械滥用:在生活中,锂电池可能会遭遇各种意外的机械冲击,比如碰撞、挤压等,这些都属于机械滥用的范畴。当电池受到碰撞或挤压时,电池内部的结构很容易被破坏,隔膜可能会被刺穿。隔膜可是隔离正负极的关键部件,一旦隔膜破损,正负极就会直接接触,这会导致短路电流瞬间飙升,可达正常工作电流的100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电流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引发热失控,整个过程可能在秒级内完成,让人防不胜防。
在了解了锂电池热失控的危害和触发因素后,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提前发现电池热失控的迹象呢?这就需要依靠热失控测试技术,它就像是给锂电池做了一次全方位的“体检”,能够精准地捕捉到电池内部的异常变化。
温度与温升速率:温度是监测锂电池热失控的核心参数之一,通过高精度的热电偶或红外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池表面及内部的温度变化。根据GB 38031-2020标准,当电池的温升速率≥1℃/s并且持续3秒时,这就如同一个响亮的警报,预示着热失控可能即将来临。想象一下,电池就像一个正在发烧的病人,正常情况下,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但当这个“病人”开始出现异常,温度快速上升时,就需要我们高度警惕了。
电压突变:除了温度,电压的变化也是热失控的重要信号。当电池内部发生短路时,电压会像坐滑梯一样骤降,而且下降幅度超过初始值的25%。而过充时,电压则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突破4.35V,这会触发电解液的氧化反应,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电压监测设备,实时跟踪电池的电压变化,一旦发现电压出现异常波动,就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热失控的发生。
压力与气体成分:锂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导致气压急剧上升。比如pouch电池,当内部气压超过223kPa时,就会触发泄压机制。通过压力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捕捉到气压的变化,为热失控预警提供重要依据。而气体分析仪则能检测出CO、H2、HF等热失控特征气体。这些气体就像是热失控的“信使”,它们的出现,意味着电池内部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化学反应,我们需要立刻采取行动。
SEI膜分解温度(85-120℃):SEI膜就像是锂电池内部的“保护膜”,它能够阻止负极锂金属与电解液直接接触。然而,当电池温度达到85-120℃这个区间时,SEI膜就会开始分解,失去保护作用。此时,负极锂金属就会直接与电解液发生反应,释放出C2H4等可燃气体。这就好比城堡的城墙被攻破,敌人长驱直入,电池内部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隔膜熔断温度(130-165℃):隔膜是隔离正负极的关键部件,当温度升高到130-165℃时,PE/PP隔膜会像蜡烛一样熔化,导致电池内部短路。一旦短路发生,电池的电压会瞬间骤降为零,同时触发剧烈的放热反应。这个过程就像是电路中的保险丝被烧断,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电池的温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
正极分解温度(175-250℃):当电池温度继续攀升,达到175-250℃时,正极材料开始分解。以钴酸锂、三元材料为例,它们会释放出晶格氧,这些晶格氧会与电解液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电池温度飙升至800℃以上。此时,电池就像一个被点燃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场面极其危险。
在锂电池热失控测试领域,国际国内标准是保障电池安全的基石,它们为热失控测试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准则,筑牢了锂电池安全的底线。
中国的GB 38031-2020标准是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强制性标准,它就像是一把严格的尺子,衡量着电池的安全性。这个标准要求电池包在热失控前5分钟必须发出报警信号,就像给我们提前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在测试方法上,它主要采用针刺和加热触发测试。在针刺测试中,通过1mm钢针穿刺电池,模拟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机械损伤,以此来验证电池的热扩散防护能力。在加热触发测试中,对电池进行加热,观察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反应,测试电池的热稳定性。
而美国的UL 9540A标准则主要聚焦于储能系统的热失控测试。它着重评估储能系统热失控时的产气速率、压力峰值以及火焰蔓延风险。产气速率反映了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气体产生的快慢,压力峰值则体现了电池内部压力的最大值,这些参数对于评估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储能系统在热失控时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除了这些国际国内的通用标准,一些头部车企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它们不仅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进行测试,还额外增加了振动和冲击等极端工况下的热失控测试。在振动测试中,模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颠簸和振动,观察电池在这种情况下的安全性。在冲击测试中,模拟车辆受到碰撞时的冲击力,测试电池在冲击下的热失控风险。这些额外的测试,就像是给电池安全加上了多重保险,进一步提升了电池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
加热触发测试:加热触发测试就像是给电池做了一场“高温挑战”。其原理是通过平面加热装置,以2℃/min的速度缓慢升温,就像给电池逐渐加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密切监测电池的温度、电压和压力变化。记录下T1(放热起始温度),这个温度标志着电池内部开始发生放热反应;T2(热失控触发温度),当达到这个温度时,电池就会触发热失控;T3(最高温度),这是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的变化,我们会使用绝热量热仪(如BAC-420A)搭配气体质谱仪。绝热量热仪能够精确测量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而气体质谱仪则可以实时分析产气成分。例如,EC分解会产生CO2,DMC分解会产生CH4,通过对这些产气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
针刺/挤压测试:针刺/挤压测试主要是模拟电池在受到机械滥用时的情况。在针刺测试中,用1mm钢针穿刺电池,就像用针去扎电池一样,以此来模拟电池内部隔膜破损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监测短路电流、温度骤升以及火焰喷射风险。关键指标是针刺后10分钟内电池是否发生起火爆炸,以及电压是否在30秒内降至0V。如果电池在针刺后10分钟内没有起火爆炸,且电压没有在30秒内降至0V,那么说明电池在这种机械滥用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挤压测试则是通过对电池施加压力,模拟电池在受到挤压时的情况,同样观察电池的反应,评估其安全性。
过充/过放测试:过充/过放测试是为了检测电池在电滥用情况下的安全性。以1.5C以上的电流对电池进行过充,直到电压达到4.5V,或者将电池过放至2.0V以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锂枝晶的生长以及SEI膜的破坏过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电池内部的变化,我们会采用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这种技术就像给电池做了一个“透视”,能够实时追踪电极材料晶体结构的变化。通过观察电极材料晶体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电池在过充/过放过程中的性能变化,为电池的安全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基础监测设备:在热失控测试中,基础监测设备是我们获取数据的重要工具。温度传感器就像是我们的“温度侦察兵”,它的精度可达±0.5℃,能够准确地布置于电池表面及电芯间隙,捕捉电池内部的温度梯度。通过温度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了解电池各个部位的温度变化,及时发现温度异常升高的情况。电压采集模块则是监测电池电压的“小卫士”,它的分辨率为0.1mV,能够实时监测单电芯电压波动。通过对电压波动的监测,我们可以识别早期短路迹象,在电池出现问题的早期就发现并采取措施。
进阶分析设备:进阶分析设备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电池的内部状态。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为0-1MPa,它可以监测电池内部气压,判断安全阀开启压力是否达标。例如,对于圆柱电池来说,安全阀开启压力一般为855kPa,通过压力传感器,我们可以监测电池内部气压是否达到这个标准,确保安全阀能够在需要时正常开启,释放电池内部压力,避免热失控的发生。电化学阻抗谱仪(EIS)则通过10mHz-10kHz扫频,分析SEI膜阻抗变化。SEI膜的阻抗变化能够反映出膜层的破损风险,通过EIS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前预警膜层破损风险,为电池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在锂电池热失控监测领域,多参数融合监测方案正逐渐成为主流趋势。这种方案通过整合温度、电压、压力、气体成分以及电池膨胀位移等多个参数,实现对电池热失控的全方位监测。
在气体成分监测方面,当CO浓度超过500ppm时,这往往是热失控的一个重要信号。因为在锂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电解液的分解会产生CO等气体。而对于pouch电池,当监测到其厚度增加5%,这意味着电池内部可能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导致电池膨胀。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电池的状态。
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参数数据,机器学习算法被引入其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训练,建立起热失控概率模型。这种模型能够根据多个参数的变化,实时计算出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概率。经过实际验证,采用这种多参数融合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方案,误报率可降至0.3%以下,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
ADI推出的集成式探测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款探测器在仅6cm²的模块内,集成了烟雾、H2、压力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它不仅体积小巧,而且功能强大,支持CAN总线与云端联动。一旦监测到异常参数,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将信息传输到云端或相关控制中心,为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电解液阻燃测试:电解液在锂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电池的“血液”,负责在正负极之间传导离子。然而,传统的电解液往往具有易燃性,这给锂电池的安全带来了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在电解液中添加阻燃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就是一种常用的阻燃添加剂。当在电解液中添加2%以上的FEC时,它能够对电池的性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可以发现,FEC能够提升SEI膜的稳定性,使热失控触发温度从200℃提升至230℃。这意味着电池在更高的温度下才会触发热失控,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隔膜改性验证:隔膜是锂电池内部的关键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然而,普通的隔膜在高温下容易收缩甚至熔化,这会增加电池短路的风险。为了提高隔膜的耐高温性能,研究人员对隔膜进行了改性处理,陶瓷涂层隔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隔膜通过在表面涂覆一层陶瓷材料,使其熔点提升至200℃以上。通过热重分析(TGA)测试可以验证,在高温下,陶瓷涂层隔膜的收缩率要求<5%,这大大降低了短路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在锂电池应用中,电池包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如何防止热失控蔓延到相邻电芯,是保障电池包安全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电池包进行热扩散防护测试。
在测试中,首先模拟单个电芯热失控的情况。然后,验证隔热材料的性能。气凝胶就是一种常用的隔热材料,它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热阻≥5W/(m·K)。当电芯发生热失控时,气凝胶能够有效地阻挡热量的传递,延缓热失控的蔓延。水冷板也是电池包中的重要散热部件,它的散热效率直接影响着电池包的安全性。在测试中,要求水冷板在5分钟内能够使电池包的温度降温≥30℃,以确保电池包的温度不会过高。
防爆阀则是电池包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电池包内部压力过高时,防爆阀需要及时开启,释放压力。在测试中,要求防爆阀在100ms内使压力下降40%,以确保电池包不会因为压力过高而发生爆炸。通过这些测试,能够确保电池包在单个电芯热失控的情况下,热失控不会蔓延至相邻电芯,保障电池包的安全。
从消费电子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热失控测试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守护用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GB 38031等标准的落地,行业正从“事故驱动”转向“预防优先”——通过精准的测试原理、标准化的方案设计、智能化的监测技术,让电池在滥用条件下的每一次“异常”都被捕捉,每一次“失控”都被预判。未来,随着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的兴起,热失控测试将更聚焦材料本征安全性,成为推动电池技术迭代的核心驱动力。你认为锂电池热失控测试中,哪项参数的监测最能提前预警风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全面解析锂电池热失控测试,涵盖热失控的危害与触发因素,详解测试核心参数、关键温度节点及标准化方案,介绍国际国内标准、主流测试方法与设备,探讨多参数监测、材料优化等前沿趋势,为电池安全防护提供全流程技术参考。
锂电池热失控测试、热失控预警技术、电池安全测试标准、热扩散防护方案
从500A到1000A:合肥格朗检测破解大电池高倍率测试难题
【客户案例】锂离子电池绝热安全性能委外测试方案编写模版
电池绝热量热仪助力低温老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及产气动力学研究
锂电池热失控测试全解析:从原理到方案,守护电池安全防线
锂电池热失控实验全解析:从实验室数据到安全防护指南
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过热热失控试验融毁热电偶案例
锂电池安全测试硬核解析:ARC如何精准捕捉热失控"导火索"?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气爆炸极限分析测试及安全评估综述
BAC-420A 大型电池绝热量热仪 9 系超高镍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测试服务
合肥格朗检测 32 通道绝热测试技术:全方位守护锂电池热安全
合肥格朗检测BAC-800B设备养护&实验流程手册
合肥格朗检测|BAC-800B大型电池绝热量热仪锂电池测试标准流程
电芯热失控测试全流程解析|仰仪BAC-420A绝热量热仪应用
仪器应用I BAC-420A用于液态及半固态电解质电池热失控催化反应模型的对比研究
锂电池热参数测试原理大揭秘:导热系数、界面换热系数与总热阻的深度剖析
储热-释放法:破解方形锂电池导热系数测试难题
解锁锂电池导热系数:检测方法与原理大揭秘
【格朗检测案例】动力电池ARC试验测试之比热容与热失控全解析
锂电池比热容测试全流程解析|合肥格朗检测专业服务方案
等温量热与绝热量热在锂电池充放电产热测量中的对比研究
锂电池宽温域变温比热容测试研究:BAC-420B 绝热量热仪应用与格朗检测服务解析
格朗检测锂离子电池热物性测试案例:绝热比热容 + 产热功率 + 导热系数全解析
GB/T 36276 - 2023《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绝热温升特性试验解读
新国标 GB 38031 - 2025 和旧国标 GB 38031 - 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比分析
新国标GB 38031-2025与旧国标GB 38031-2020对比分析:聚焦热失控安全要求
热值(燃烧热)测试案例分析:高精度氧弹量热技术应用
格朗检测锂电池ARC及其他热测试报告结果说明
格朗检测锂电池热失控和热管理参数测试报告可获取的数据和曲线说明
锂电池发热功率测试案例:合肥格朗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实践
【格朗检测测试案例】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测试:精准把控锂电池安全关键参数
【格朗检测案例】软包 55Ah 锂电池 ARC 测试:全方位需求剖析与精准测试步骤解读
【合肥格朗检测案例】锂电池穿刺 / 加热 / 过充实验全解析,为能源企业储能安全保驾护航
某研究单位锂电池热失控及产气收集试验报告参数详解
某厂商软包锂电池等温充放电产热和绝热充放电产热测试报告解读
9系超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测试服务:专业、精准、可靠
【试验视频】高能预警!仰仪BAC-420A外直击锂电池热失控爆炸
【试验视频】高能预警!仰仪 BAC - 420A 外直击锂电池热失控爆炸
【试验视频】零距离围观!仰仪 BAC-800B 捕捉锂电池热失控产气全记录
【试验视频】震撼直击!仰仪 BAC - 420A 见证锂电池热失控爆炸瞬间
【试验视频】直击!软包锂电池针刺热失控测试全程实录
合肥格朗检测:仰仪国产设备赋能,全链条锂电池检测解决方案
仰仪大电池绝热量热仪与国际品牌仪器的实验性能对比
夹具类型对 HWS 绝热温升测试的影响及优化方案
锂电池热失控:原理、风险与应对策略
应用案例I磷酸铁锂热失控产气测试
优秀论文 I不同循环倍率对钛酸锂负极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能的影响
我要测试
锂电池热失控测试全解析:从原理到方案,守护电池安全防线
2025-04-23
锂电池热失控测试全解析:从危害机理到预警技术
一、锂电池热失控:为何成为行业“心腹大患”?
(一)热失控的本质与危害
锂电池热失控堪称锂电池领域的“定时炸弹”,是电池内部放热反应失去控制而引发的灾难性事件。一旦触发,最直观的表现便是电池温度如火箭发射般急剧攀升,同时伴随着气体的爆发性释放,场面极其震撼。而在极端情况下,热失控还会引发燃烧甚至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因锂电池热失控引发的事故同比增长了18%,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令人痛心的案例。从马路上突然自燃的电动汽车,到火光冲天的储能电站起火事故,这些悲剧的核心诱因都指向了热失控。
从本质上讲,锂电池热失控是电池在受到热、电、机械等各种滥用情况时,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链式反应的结果。当电池遭遇这些异常情况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电池内部的SEI膜,它会发生分解。SEI膜可是电池内部的“保护屏障”,它的分解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电解液开始氧化,电极材料也逐渐崩溃。这些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又会进一步加剧反应的进行,形成一个可怕的“温度升高-反应加剧-温度再升高”的正反馈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电池内部的温度会越来越高,反应也会越来越剧烈,最终导致热失控的发生。
(二)触发热失控的三大“导火索”
电滥用:在电池使用过程中,电滥用是一个常见且危险的情况。过充就是电滥用的典型表现之一。当电池过充时,锂离子会在负极表面不断沉积,最终形成锂枝晶。这些锂枝晶就像一根根尖锐的针,随着它们的不断生长,很容易刺穿隔膜,从而造成电池内部短路。一旦短路发生,电池内部就会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焦耳热,这些热量会迅速提高电池的温度,为热失控埋下隐患。而过放同样危险,在过放过程中,铜集流体可能会发生氧化,这会破坏电池的内部结构,也容易引发内部短路,进而导致热失控。
热滥用:锂电池对环境温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当环境温度超过60℃,或者电池的散热系统失效时,热滥用就可能发生。在高温环境下,电解液中的关键成分LiPF6在120℃以上就会开始分解,并释放出剧毒的PF5气体。这不仅会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更糟糕的是,它会进一步加剧电池内部的温度升高。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电池内部的各种化学反应会变得更加剧烈,最终引发热失控。
机械滥用:在生活中,锂电池可能会遭遇各种意外的机械冲击,比如碰撞、挤压等,这些都属于机械滥用的范畴。当电池受到碰撞或挤压时,电池内部的结构很容易被破坏,隔膜可能会被刺穿。隔膜可是隔离正负极的关键部件,一旦隔膜破损,正负极就会直接接触,这会导致短路电流瞬间飙升,可达正常工作电流的100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电流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引发热失控,整个过程可能在秒级内完成,让人防不胜防。
二、热失控测试原理:揭秘电池“生病”的蛛丝马迹
在了解了锂电池热失控的危害和触发因素后,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提前发现电池热失控的迹象呢?这就需要依靠热失控测试技术,它就像是给锂电池做了一次全方位的“体检”,能够精准地捕捉到电池内部的异常变化。
(一)核心监测参数:多维度捕捉异常信号
温度与温升速率:温度是监测锂电池热失控的核心参数之一,通过高精度的热电偶或红外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池表面及内部的温度变化。根据GB 38031-2020标准,当电池的温升速率≥1℃/s并且持续3秒时,这就如同一个响亮的警报,预示着热失控可能即将来临。想象一下,电池就像一个正在发烧的病人,正常情况下,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但当这个“病人”开始出现异常,温度快速上升时,就需要我们高度警惕了。
电压突变:除了温度,电压的变化也是热失控的重要信号。当电池内部发生短路时,电压会像坐滑梯一样骤降,而且下降幅度超过初始值的25%。而过充时,电压则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突破4.35V,这会触发电解液的氧化反应,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电压监测设备,实时跟踪电池的电压变化,一旦发现电压出现异常波动,就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热失控的发生。
压力与气体成分:锂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导致气压急剧上升。比如pouch电池,当内部气压超过223kPa时,就会触发泄压机制。通过压力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捕捉到气压的变化,为热失控预警提供重要依据。而气体分析仪则能检测出CO、H2、HF等热失控特征气体。这些气体就像是热失控的“信使”,它们的出现,意味着电池内部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化学反应,我们需要立刻采取行动。
(二)关键温度节点:从“预警”到“失控”的临界线
SEI膜分解温度(85-120℃):SEI膜就像是锂电池内部的“保护膜”,它能够阻止负极锂金属与电解液直接接触。然而,当电池温度达到85-120℃这个区间时,SEI膜就会开始分解,失去保护作用。此时,负极锂金属就会直接与电解液发生反应,释放出C2H4等可燃气体。这就好比城堡的城墙被攻破,敌人长驱直入,电池内部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隔膜熔断温度(130-165℃):隔膜是隔离正负极的关键部件,当温度升高到130-165℃时,PE/PP隔膜会像蜡烛一样熔化,导致电池内部短路。一旦短路发生,电池的电压会瞬间骤降为零,同时触发剧烈的放热反应。这个过程就像是电路中的保险丝被烧断,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电池的温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
正极分解温度(175-250℃):当电池温度继续攀升,达到175-250℃时,正极材料开始分解。以钴酸锂、三元材料为例,它们会释放出晶格氧,这些晶格氧会与电解液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电池温度飙升至800℃以上。此时,电池就像一个被点燃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场面极其危险。
三、热失控测试方案:全流程标准化验证体系
(一)国际国内标准:筑牢安全底线
在锂电池热失控测试领域,国际国内标准是保障电池安全的基石,它们为热失控测试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准则,筑牢了锂电池安全的底线。
中国的GB 38031-2020标准是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强制性标准,它就像是一把严格的尺子,衡量着电池的安全性。这个标准要求电池包在热失控前5分钟必须发出报警信号,就像给我们提前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在测试方法上,它主要采用针刺和加热触发测试。在针刺测试中,通过1mm钢针穿刺电池,模拟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机械损伤,以此来验证电池的热扩散防护能力。在加热触发测试中,对电池进行加热,观察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反应,测试电池的热稳定性。
而美国的UL 9540A标准则主要聚焦于储能系统的热失控测试。它着重评估储能系统热失控时的产气速率、压力峰值以及火焰蔓延风险。产气速率反映了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气体产生的快慢,压力峰值则体现了电池内部压力的最大值,这些参数对于评估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储能系统在热失控时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除了这些国际国内的通用标准,一些头部车企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它们不仅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进行测试,还额外增加了振动和冲击等极端工况下的热失控测试。在振动测试中,模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颠簸和振动,观察电池在这种情况下的安全性。在冲击测试中,模拟车辆受到碰撞时的冲击力,测试电池在冲击下的热失控风险。这些额外的测试,就像是给电池安全加上了多重保险,进一步提升了电池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
(二)主流测试方法:多场景模拟滥用条件
加热触发测试:加热触发测试就像是给电池做了一场“高温挑战”。其原理是通过平面加热装置,以2℃/min的速度缓慢升温,就像给电池逐渐加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密切监测电池的温度、电压和压力变化。记录下T1(放热起始温度),这个温度标志着电池内部开始发生放热反应;T2(热失控触发温度),当达到这个温度时,电池就会触发热失控;T3(最高温度),这是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的变化,我们会使用绝热量热仪(如BAC-420A)搭配气体质谱仪。绝热量热仪能够精确测量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而气体质谱仪则可以实时分析产气成分。例如,EC分解会产生CO2,DMC分解会产生CH4,通过对这些产气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
针刺/挤压测试:针刺/挤压测试主要是模拟电池在受到机械滥用时的情况。在针刺测试中,用1mm钢针穿刺电池,就像用针去扎电池一样,以此来模拟电池内部隔膜破损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监测短路电流、温度骤升以及火焰喷射风险。关键指标是针刺后10分钟内电池是否发生起火爆炸,以及电压是否在30秒内降至0V。如果电池在针刺后10分钟内没有起火爆炸,且电压没有在30秒内降至0V,那么说明电池在这种机械滥用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挤压测试则是通过对电池施加压力,模拟电池在受到挤压时的情况,同样观察电池的反应,评估其安全性。
过充/过放测试:过充/过放测试是为了检测电池在电滥用情况下的安全性。以1.5C以上的电流对电池进行过充,直到电压达到4.5V,或者将电池过放至2.0V以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锂枝晶的生长以及SEI膜的破坏过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电池内部的变化,我们会采用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这种技术就像给电池做了一个“透视”,能够实时追踪电极材料晶体结构的变化。通过观察电极材料晶体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电池在过充/过放过程中的性能变化,为电池的安全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三)测试设备矩阵:精准捕捉临界数据
基础监测设备:在热失控测试中,基础监测设备是我们获取数据的重要工具。温度传感器就像是我们的“温度侦察兵”,它的精度可达±0.5℃,能够准确地布置于电池表面及电芯间隙,捕捉电池内部的温度梯度。通过温度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了解电池各个部位的温度变化,及时发现温度异常升高的情况。电压采集模块则是监测电池电压的“小卫士”,它的分辨率为0.1mV,能够实时监测单电芯电压波动。通过对电压波动的监测,我们可以识别早期短路迹象,在电池出现问题的早期就发现并采取措施。
进阶分析设备:进阶分析设备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电池的内部状态。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为0-1MPa,它可以监测电池内部气压,判断安全阀开启压力是否达标。例如,对于圆柱电池来说,安全阀开启压力一般为855kPa,通过压力传感器,我们可以监测电池内部气压是否达到这个标准,确保安全阀能够在需要时正常开启,释放电池内部压力,避免热失控的发生。电化学阻抗谱仪(EIS)则通过10mHz-10kHz扫频,分析SEI膜阻抗变化。SEI膜的阻抗变化能够反映出膜层的破损风险,通过EIS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前预警膜层破损风险,为电池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四、前沿趋势:从“事后检测”到“实时预警”
(一)多参数融合监测方案
在锂电池热失控监测领域,多参数融合监测方案正逐渐成为主流趋势。这种方案通过整合温度、电压、压力、气体成分以及电池膨胀位移等多个参数,实现对电池热失控的全方位监测。
在气体成分监测方面,当CO浓度超过500ppm时,这往往是热失控的一个重要信号。因为在锂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电解液的分解会产生CO等气体。而对于pouch电池,当监测到其厚度增加5%,这意味着电池内部可能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导致电池膨胀。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电池的状态。
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参数数据,机器学习算法被引入其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训练,建立起热失控概率模型。这种模型能够根据多个参数的变化,实时计算出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概率。经过实际验证,采用这种多参数融合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方案,误报率可降至0.3%以下,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
ADI推出的集成式探测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款探测器在仅6cm²的模块内,集成了烟雾、H2、压力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它不仅体积小巧,而且功能强大,支持CAN总线与云端联动。一旦监测到异常参数,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将信息传输到云端或相关控制中心,为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材料级安全优化测试
电解液阻燃测试:电解液在锂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电池的“血液”,负责在正负极之间传导离子。然而,传统的电解液往往具有易燃性,这给锂电池的安全带来了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在电解液中添加阻燃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就是一种常用的阻燃添加剂。当在电解液中添加2%以上的FEC时,它能够对电池的性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可以发现,FEC能够提升SEI膜的稳定性,使热失控触发温度从200℃提升至230℃。这意味着电池在更高的温度下才会触发热失控,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隔膜改性验证:隔膜是锂电池内部的关键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然而,普通的隔膜在高温下容易收缩甚至熔化,这会增加电池短路的风险。为了提高隔膜的耐高温性能,研究人员对隔膜进行了改性处理,陶瓷涂层隔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隔膜通过在表面涂覆一层陶瓷材料,使其熔点提升至200℃以上。通过热重分析(TGA)测试可以验证,在高温下,陶瓷涂层隔膜的收缩率要求<5%,这大大降低了短路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三)电池包级热扩散防护测试
在锂电池应用中,电池包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如何防止热失控蔓延到相邻电芯,是保障电池包安全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电池包进行热扩散防护测试。
在测试中,首先模拟单个电芯热失控的情况。然后,验证隔热材料的性能。气凝胶就是一种常用的隔热材料,它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热阻≥5W/(m·K)。当电芯发生热失控时,气凝胶能够有效地阻挡热量的传递,延缓热失控的蔓延。水冷板也是电池包中的重要散热部件,它的散热效率直接影响着电池包的安全性。在测试中,要求水冷板在5分钟内能够使电池包的温度降温≥30℃,以确保电池包的温度不会过高。
防爆阀则是电池包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电池包内部压力过高时,防爆阀需要及时开启,释放压力。在测试中,要求防爆阀在100ms内使压力下降40%,以确保电池包不会因为压力过高而发生爆炸。通过这些测试,能够确保电池包在单个电芯热失控的情况下,热失控不会蔓延至相邻电芯,保障电池包的安全。
五、结语:让测试成为电池安全的“防火墙”
从消费电子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热失控测试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守护用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GB 38031等标准的落地,行业正从“事故驱动”转向“预防优先”——通过精准的测试原理、标准化的方案设计、智能化的监测技术,让电池在滥用条件下的每一次“异常”都被捕捉,每一次“失控”都被预判。未来,随着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的兴起,热失控测试将更聚焦材料本征安全性,成为推动电池技术迭代的核心驱动力。你认为锂电池热失控测试中,哪项参数的监测最能提前预警风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文章简介
本文全面解析锂电池热失控测试,涵盖热失控的危害与触发因素,详解测试核心参数、关键温度节点及标准化方案,介绍国际国内标准、主流测试方法与设备,探讨多参数监测、材料优化等前沿趋势,为电池安全防护提供全流程技术参考。
SEO关键词
锂电池热失控测试、热失控预警技术、电池安全测试标准、热扩散防护方案
合肥格朗检测官网文章分类导航
电池热失控测试与研究
从500A到1000A:合肥格朗检测破解大电池高倍率测试难题
【客户案例】锂离子电池绝热安全性能委外测试方案编写模版
电池绝热量热仪助力低温老化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及产气动力学研究
锂电池热失控测试全解析:从原理到方案,守护电池安全防线
锂电池热失控实验全解析:从实验室数据到安全防护指南
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过热热失控试验融毁热电偶案例
锂电池安全测试硬核解析:ARC如何精准捕捉热失控"导火索"?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气爆炸极限分析测试及安全评估综述
BAC-420A 大型电池绝热量热仪 9 系超高镍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测试服务
锂电池绝热量热仪应用
合肥格朗检测 32 通道绝热测试技术:全方位守护锂电池热安全
合肥格朗检测BAC-800B设备养护&实验流程手册
合肥格朗检测|BAC-800B大型电池绝热量热仪锂电池测试标准流程
电芯热失控测试全流程解析|仰仪BAC-420A绝热量热仪应用
仪器应用I BAC-420A用于液态及半固态电解质电池热失控催化反应模型的对比研究
导热系数与热物性测试
锂电池热参数测试原理大揭秘:导热系数、界面换热系数与总热阻的深度剖析
储热-释放法:破解方形锂电池导热系数测试难题
解锁锂电池导热系数:检测方法与原理大揭秘
【格朗检测案例】动力电池ARC试验测试之比热容与热失控全解析
锂电池比热容测试全流程解析|合肥格朗检测专业服务方案
等温量热与绝热量热在锂电池充放电产热测量中的对比研究
锂电池宽温域变温比热容测试研究:BAC-420B 绝热量热仪应用与格朗检测服务解析
格朗检测锂离子电池热物性测试案例:绝热比热容 + 产热功率 + 导热系数全解析
新国标解读与对比
GB/T 36276 - 2023《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绝热温升特性试验解读
新国标 GB 38031 - 2025 和旧国标 GB 38031 - 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比分析
新国标GB 38031-2025与旧国标GB 38031-2020对比分析:聚焦热失控安全要求
测试案例分析
热值(燃烧热)测试案例分析:高精度氧弹量热技术应用
格朗检测锂电池ARC及其他热测试报告结果说明
格朗检测锂电池热失控和热管理参数测试报告可获取的数据和曲线说明
锂电池发热功率测试案例:合肥格朗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实践
【格朗检测测试案例】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测试:精准把控锂电池安全关键参数
【格朗检测案例】软包 55Ah 锂电池 ARC 测试:全方位需求剖析与精准测试步骤解读
【合肥格朗检测案例】锂电池穿刺 / 加热 / 过充实验全解析,为能源企业储能安全保驾护航
某研究单位锂电池热失控及产气收集试验报告参数详解
某厂商软包锂电池等温充放电产热和绝热充放电产热测试报告解读
9系超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测试服务:专业、精准、可靠
试验视频
【试验视频】高能预警!仰仪BAC-420A外直击锂电池热失控爆炸
【试验视频】高能预警!仰仪 BAC - 420A 外直击锂电池热失控爆炸
【试验视频】零距离围观!仰仪 BAC-800B 捕捉锂电池热失控产气全记录
【试验视频】震撼直击!仰仪 BAC - 420A 见证锂电池热失控爆炸瞬间
【试验视频】直击!软包锂电池针刺热失控测试全程实录
其他相关主题
合肥格朗检测:仰仪国产设备赋能,全链条锂电池检测解决方案
仰仪大电池绝热量热仪与国际品牌仪器的实验性能对比
夹具类型对 HWS 绝热温升测试的影响及优化方案
锂电池热失控:原理、风险与应对策略
应用案例I磷酸铁锂热失控产气测试
优秀论文 I不同循环倍率对钛酸锂负极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能的影响